在2014年11月29日和30日两天内,中国社交网络上最红的莫过于是一个“19岁的少年”和他的热气球了,这主要是源于优酷土豆和陌陌科技的一个“追气球的熊孩子”商业广告宣传片的抄袭问题,在此,我们不妨借助马海祥博客的平台为大家解说一下“少年不可欺”事件爆红网络的来龙去脉。

1、“少年不可欺”事件的由来
11月29日,一个号称“新青年艺术团队”的微信公众号NIKOEDWARDS发布了一篇名为《少年不可欺》的文章。文中的男主角叫做Niko,是一位“19岁的普通少年”,他和他的团队在9月8日用气球将相机和GPS送上空中,并成功地拍下了地球的样子。
随后Niko用文字、截图和录音记录等多种方式,和大家解释了互联网公司优酷的制作人是如何一步步地“诱导”Niko分享拍摄方法,并如法炮制了一个相同的创意用在了陌陌的商业广告宣传片上,并给出了该视频在腾讯视频上的链接。他还特意指出,他们是“亚洲首次拍摄地球的学生”。
Niko表示,陌陌视频中学习利用气球悬挂相机、拍摄地球照片的方法甚至是团队中若干队员的描述都是完全抄袭自己当时所分享的想法,并在视频中照搬了自己所拍摄的地球图片。
文末,Niko很愤怒地说:“如果一个时代的少年,都因为有这样的抄袭任意崎岖存在,还有谁敢于创作,还有谁敢来为这个时代去创造、去担当。外贸网络推广”
这篇文章在第二天(11月30日)中午11点9分被@NIKOEDWARDS从微信公众平台又转发到了自己的微博上,微博平台相比微信更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直接看到这篇文章,此外“大公司抄袭少年创意”、“优酷”、“陌陌”等一系列关键词也让这篇文章在社交平台刹那间如病毒般蔓延开来。
2、“少年不可欺”事件的发酵
对于“少年不可欺”事件的发酵和传播,总的的来说,马海祥觉得可以分为3个波段:
第一波:
有些时候往往感同身受的原创作者们是首先力挺Niko的群体,文章发出一小时内,《罗小黑战记》作者MTJJ和青年作者张皓宸分别转发这条微博,表示自己也有过被抄袭的经历。

第三波:
下午1点50分至两点,事件中的两大互联网公司优酷土豆和陌陌科技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分别贴出了对此次的公示,其中陌陌已经将该视频从所有视频网站上撤下,并作出道歉。
优酷针对“少年不可欺”事件的声明:

3、“少年不可欺”事件的舆论反转
接下来是一波峰回路转,它又一次教导我们:别在网络上跟着别人一边倒地骂人。
因为在两大公司道歉以后,若干聪明且记忆力好的围观群众跳出来表示,Niko本身也是一个抄袭者!
下午两点,之后群众们纷纷翻出曾看到过的“用气球拍摄地球”的案例,结果大家一对比,发现给地球拍照的人还真不少。
比如,西班牙学生用气球3万米高空拍地球美景:

优酷制片人王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外贸网站如何推广确实参与这件事情,但具体回应等公司出律师函。
这件事不难让人回想起今年双十一期间的类似故事:设计师吉承状告阿里巴巴全体员工着装羽毛T恤是山寨她的设计,公众舆论普遍在面对“恃强凌弱”事件时会站在弱势的一方,但当其中的很多人最后看到吉承的羽毛T恤也是“借鉴”其他设计师的风格以后,最终尴尬地选择了沉默。
11月30日晚上9点34分,优酷在微博上表示,专门负责此事的副总裁给Niko打电话发短信,但都未能联系到本人。
“Niko”文中所提到的一句话,或许最能解释他们自己的动机了,如下图所示:

但此次事件之后,这篇《少年不可欺》已得到超过10万的微信阅读量,微博转发近10万,评论13万——从这个结果看,Niko干得也不赖。
马海祥博客点评:
尽管并非首创,甚至也不是其所宣称的亚洲首创,Niko的劳动还是值得尊重,但问题在于,一个本应通过协商途径解决的问题,最终又是以“网络爆红”、其中不乏对当事者的人身攻击的方式解决问题——它肯定不是互联网舆论的一个好的范本。
本文为马海祥博客原创文章,如想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摘自于,注明出处;否则,禁止转载;谢谢配合!资讯话题“少年不可欺”事件爆红网络的来龙去脉。
